今年是国家艺术基金成立1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艺术基金的工作线索很多,任务很重,但核心的工作线索只有一条:出精品、攀高峰。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是文艺界迫切需要回应解答的总书记提出的时代之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深入求索、全力破局的核心课题。
何为高峰?
实际上,文艺高峰的定义是难下的,远非地貌高峰那样一望可知。现当代的高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连是否存在高峰都有不同回答。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高峰没有标准呢?并不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认为,政治和艺术统一、内容和形式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这样“三统一”的作品就是好作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些论述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思想、功能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要求,可以视为文艺高峰的客观、共通标准。
总的来看,艺术作品高峰的显现,是有特定标准和规律的,比其他生产过程更为复杂和艰难,而好的作品能够立得住、留下来、传得开,历经岁月洗礼,成为精品和经典。
何以高峰?
我们拥有艺术创造的大高原,但称得上高峰的作品从哪里来呢?纵观古今中外的文艺发展史,文艺作品高峰迭起,它们的出现往往有如下几个规律:
第一,从时代中来。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伟大民族、伟大时代必然有自己的“代言人”,文艺高峰之作就是时代的“代言人”。文艺工作者只有深深地融入时代洪流,深入社会生活的火热一线,才能感知时代脉动、观察社会百态、感受时代发展,才会在滚滚洪流中站稳脚跟,在文化冲突融合中坚定心志,孕育出独属于一个时代的新史诗。
第二,从人民中来。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具有鲜明的人民性。高扬人民性是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的核心要点,也是攀登文艺高峰的第一重台阶。从文艺发展规律来看,艺术反映社会现实,而广阔的社会是由亿万人民个体组成的,因此,反映社会,归根究底就是描写人民。打造新时代的文艺高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写人民、人民写”的创作方法。
第三,从传统中来。文艺高峰栖身在广阔奔流的历史文脉之中,更需要从中汲取养分和能量。传统文化延绵不断、生生不息,既要一脉相承,也要随时代发展。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高峰作品,但这些高峰之间也依循着历史发展的线索。楚骚、汉赋、六代骈语、唐诗、宋词、元曲,彼此之间不是互相更替,而是继承发展的关系。为铸就当代的文艺高峰,需要坚定地回望传统与历史,赓续好中华传统文脉,传承好历史经典,弘扬好中华审美风尚,坚守好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展现好中华审美风范,用文艺把中华文化精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才能不断生成新的传统、新的高峰。
第四,从高原中来。正如地壳造峰运动的自然机理所揭示的那样,高峰和高原往往相伴而生。真正的高峰并非孤峰,它有众多可以与之比肩的峰顶,有坚实的高原作为基底。唐代是公认的中国古代诗歌顶峰之一,《全唐诗》收录有近5万首诗歌,唐代诗人有2000余名,李白、杜甫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高峰式人物。可见,高峰的形成必然经历一定的历史发展,并有众多优秀的艺术家投身其中,有厚实的高原托举,有璀璨的群星辉映,文艺高峰得以顺势拔地而起、峰岳耸峙。
第五,从市场中来。与传统的文艺生态相比,市场和经济要素在当代文艺生产中更为活跃。今天的文艺作品具有艺术、技术和商品等多重属性,具有社会和市场双重效益,在为人民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激发起文化消费潜力。当代文艺高峰与市场并不矛盾,好的作品应该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只此青绿》《平凡的世界》《醒·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一批精品力作,都是既叫好又叫座的。
国家艺术基金何为?
第一,艺术基金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长期以来,国家艺术基金对自身有3个定位,即艺术创作的风向标、助推器和孵化器。10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共资助项目7116项,这些项目有较好的艺术质量和社会效益。在历次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占比80%左右。未来,国家艺术基金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实现提质增效,要自我加压,从艺术创作的风向标、助推器和孵化器提升到做好艺术高峰的风向标、助推器和孵化器,助力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自觉以艺术精品、高峰式人物的有无和多寡作为衡量艺术基金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
第二,艺术基金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通过国家级的艺术资助平台,在海量项目中优中选优,把有精品品相的项目选出来、实施好、推上去,机制化地推动精品艺术的诞生?这是时代给出的大课题。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是要有好的制度。用好国家艺术基金这个改革工具,关键要发挥出好的制度效能。要发挥风向引领效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方位和事业发展趋势,加强资助规划的设计和资助边界的探索,通过资助什么、不资助什么、重点资助什么来向文艺界传达正确的信号,发挥引领性作用。要发挥助推激励效能,艺术创作打磨需要时间,孕育精品的过程更为漫长,但基金运作、项目实施有明确周期要求,这要求在熟悉艺术活动、精品培育全流程的基础上,探索进行更为精细化、阶段化的扶持,对有冲击精品可能的项目“扶上马、送一程”。要发挥孵化培育效能,一是要孵化精品,帮助方向正确、艺术价值高、潜力较大,但短期内市场不能完全配置资源的项目渡过成长期。二是要培育出精品的环境生态,精品的形成需要有相适应的、形成合力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要通过自身工作,有效优化生态、培育好土壤,引导全社会形成期待精品、选择精品、追捧精品的良好环境。
二是要有好的机制。怎样评选出具有精品品相的作品,使资助的演出、展览和人才发挥最大效益?2014年以来,国家艺术基金既普惠性地大面积支持各种文艺主体积极投入艺术生产,形成重峦叠嶂、芊芊莽莽的高原生态,又适时地设立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重大项目,选优拔萃,定点用力,推动一批优秀作品担当时代、追求高远、精益求精,形成从高原冲刺高峰的集团效应。下一步,国家艺术基金要进一步加强谋划设计,优化评审机制,提高资助精准度、集中度、美誉度,切实把精准评审、有效监督、创新推优工作做好。
三是要有好的群体。高峰的打造必然要有高峰式人物。一线文艺工作者是文艺活动的主体,是攀峰者。国家艺术基金从设立之初,就以发现培育新人、提高艺术素养、提升专业能力、健全队伍体系为目标,设立了艺术人才培训和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接下来,国家艺术基金要努力打造规模宏大的艺术人才队伍,加紧培养大师巨匠,引导艺术家沉潜于创作,专注于攀峰,为世界贡献一流的民族文艺精品。
四是要有好的心态。艺术高峰的认定是一个滞后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历史去验证。真正的高峰往往人迹罕至,触达顶峰需要耐心和韧性。所以,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自觉意识,也需要有从容以对、不急不躁的良好心态。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艺术,当前,国家艺术基金正在为艺术高峰的产生提供更强大的基底、结构和动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未有天才之前不妨先做做培植泥土的工作。国家艺术基金要助力文艺高峰的涌现,就要做强做大自身,一步一步做好培土厚植的基础工作,确保有肥沃的土壤、健康的生态保障、足够的动力机制。惟其如此,在文艺界的共同努力之下,在经历俯冲消减、尘埃落定以后,高峰会在万众期盼中如约而至,共赴新时代之约。(作者系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