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辣椒采收季,红绿相间的辣椒挂满枝头,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班搞村的椒农们正熟练地采摘、装袋、称重、装车、运输……一幅丰收图在“回归之乡”的绿水青山间铺展开来。
班搞村地处南滚河河谷沿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辣椒种植的理想之地。近年来,班搞村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将辣椒作为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起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辣椒产业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小辣椒”带动“大产业”的致富之路。
党建领航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我们与企业签订种植合同,村党支部组建‘土专家’党员服务队,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全村种植辣椒500余亩,亩产超1500公斤,预计亩产值达1.6万元,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谈起辣椒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的收入,班搞村党总支书记王强如数家珍。
近年来,班搞村以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有效凝聚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和力量,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主心骨”、群众过上了好日子。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班搞村实现了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三赢”,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实现“双增长”,彻底改变了以往村集体收入单一的局面。
聚焦优势 打造助农增收新模式
“今年种了2.7亩朝天椒,摘了3000多公斤,卖了3万元,效益特别好!”村民王卫东笑得合不拢嘴。在班搞村,像他这样靠种植辣椒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
村党支部通过土地流转、组织化种植、政策奖补等方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班搞村党员肖中华介绍:“土地流转得租金、参与务工得薪金、发展产业得现金、入股分红得股金、政策奖补得奖金,‘五金’机制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近年来,班老乡聚焦资源禀赋,因村施策,构建“1+3+N”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小、精、全”特色产业链条,让热区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乡村产业遍地开花、农民收入节节攀升的良好态势。
科技支撑 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
“我们坚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发展,推进辣椒产业提质增效和‘种+销’全产业链建设,拓宽增值增效空间,预计一季度综合产值超300万元。”沧源海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旭光欣喜地说。
班老乡党委、政府依托企业技术力量,为椒农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培训群众670人次,让“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同时,发挥科技特派团的“助推器”作用,利用良种、良技、良法推动辣椒生产加工推陈出新,通过抱团发展、开放创新,培育壮大辣椒产业,形成发展新格局,火红的辣椒为椒农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产业富民 绘就村寨幸福新图景
近年来,班老乡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全面升级”,实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让村组有钱办事、家门口务工变现,“一老一小”关爱等问题迎刃而解。
班搞村村民杨美花一边带孩子一边采摘辣椒,脸上洋溢着幸福:“能在家门口赚钱,还能陪伴孩子成长,真的很满足。”辣椒产业不仅让村民盖起了新房、开上了小车,更让村寨焕发出勃勃生机。
“辣椒基地带动周边100多名群众稳定务工,户均增收4000多元,真正让辣椒成为群众增收的动力。”班老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班老乡的“小辣椒”已蜕变成兴边富民的“大产业”,火红的辣椒点亮了村民的幸福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讯员罗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