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中,精选中国国家版本馆、《儒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3个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探源等角度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带领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见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盛景,也传递出“强国复兴有我”的鲜明价值导向。
除此之外,2023年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全国各地不少中小学校也纷纷围绕“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活动。
在湖南省永州市蘋洲小学,学生们化身“小戏骨”,“唱念做打”有板有眼,竞相展示学校布置、假期排练的暑假作业——学唱花鼓戏,传承弘扬中华戏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河南省安阳市曙光学校和三官庙小学,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将甲骨文带进学校课堂,引导孩子们从甲骨文字的演变中,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笔者不禁为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点赞。
首先,主题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各地学校及有关机构将戏曲、非遗等传统文化项目引进“开学第一课”课堂,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相关知识、激发参与兴趣、打下热爱基础,引导儿童青少年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个人品德涵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形式活。各地“开学第一课”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既有非遗体验、戏曲表演,也有专家讲座、现场互动……突出地方特色、贴合学生需要,入脑入心、潜移默化。此外,“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博物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致力于学生文化素养培育,坚持不懈、成效愈显。
再次,意义大。“开学第一课”,好比不同学习阶段的“人生第一课”,每年的主题有所不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各地不少学校聚焦传统文化,从校园、课堂入手,从儿童青少年抓起,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引导他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守护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文化报 作者萧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