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晋南组织考古发掘时曾感叹:“临汾县,这是一个勾起人们历史遐想的城市——帝尧的古都!中国的读书人又有谁不熟悉这位伟大君王的种种高尚品德?可是,他究竟建造过一个雏形的城市没有?”
而今,站在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上,通过实物展示、展板描述,配合讲解员的讲述,一个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跃然公众眼前,让人们仿佛看到华夏始祖在此夯土建都、往来耕作,给人穿越时空的震撼。近百年前的李济之问也在今天得到了答案。
考古实证“最初中国”
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的大型城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于上世纪5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初步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遗址考古队领队高江涛介绍,从1978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陶寺遗址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一系列发掘成果使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逐渐显现出来。
在占地面积至少280万平方米的遗址中,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观象台、成组成套的礼器等被先后发现,为史料记载的“尧都平阳”提供了实证。城内布局有序,功能分区明显,宫殿区、贵族居住区、居民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这些都足以证实当时的陶寺已经进入国家阶段、文明社会,为揭示5000多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江涛表示,40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陶寺遗址是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典型遗址之一,陶寺文明呈现的特点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精神实质。
在考古发掘研究的基础上,有关单位积极推进各项文物本体保护展示项目。目前,观象台保护展示工程方案已通过山西省文物局评审,申报了2024年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同时,积极申请筹备新项目,编制完成了陶寺遗址重要功能分区展示项目、陶寺遗址外郭城及北门保护展示工程等3个文物本体保护展示项目计划。
保护和利用并重 传承与开发并举
秋分将至,来陶寺古观象台观察秋分日出、体验“观象授时”成为不少游客在襄汾县的重要游览项目。这束穿过观象台夯土柱缝隙、用来确定节气的阳光,既是古代先民的智慧之光,也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如何通过科学的保护与开发,最大程度保留其厚重久远的历史文化价值,一直是陶寺遗址保护的重点。
多年来,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积极与陶寺遗址考古队联系,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传承与开发并举,依托陶寺遗址,打造帝尧都城,不遗余力地推动考古研究成果转化、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全力推进陶寺遗址项目建设。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主任苏毅忠介绍,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成立于2006年,负责陶寺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在为来遗址参观的游客做好服务的同时,该发展中心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平台,广泛传播陶寺文化,印发陶寺遗址宣传资料,制作相关视频上传至各平台,详细展示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邀请熊召政等知名专家学者,解读襄汾文化文物资源。此外,高江涛还在央视“考古公开课”等平台进行宣讲,分享陶寺遗址考古研究成果,惠及社会各界。
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樊晓民介绍,目前,陶寺遗址出土文物5500余件,分散存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省博物院和临汾市博物馆等机构。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陶寺文化,2020年,晋陕两地合作打造“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览,通过相关讲座、沙龙、研讨会、研学游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的开展,共同追迹黄河文明。
从2021年开始,陶寺遗址与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浙江良渚博物院联合举办“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精华成果展”,彩绘陶龙盘、陶鼓、鼍鼓、石磬等陶寺出土文物多次走出山西,加深公众对陶寺遗址的了解。
重点建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襄汾县委书记刘春林表示,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襄汾县按照山西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部署,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区三园”,即打造陶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重点建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配套建设中华尧舜文化传承园、陶寺文化艺术创意园,全力打造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圣地。
2018年以来,襄汾县分年度实施了一系列文物本体保护展示项目、遗址公园旅游服务设施及道路项目等。目前,陶寺遗址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馆内展陈设计和布展等工作;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已完成服务节点、观象台考古天文馆主体工程等设施建设;先后投入3亿多元,建成全长21.32公里的旅游公路,为陶寺遗址的全面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利用数字化展陈与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突出遗址研究收获和陶寺尧都的卓越成就,同时,讲述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历程,向世人展示陶寺遗址的都城性质。”樊晓民透露,陶寺遗址博物馆预计在2024年对外开放,建成后,将成为全面展示陶寺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窗口。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陶寺遗址博物馆、陶寺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陶寺农耕文明展示中心、环境整治工程及园区道路等。
今年8月,刘春林在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汇报会上指出,要合理设计旅游线路,结合整体布局和参观点位,打造循环旅游路线。要坚持惠民融合开发,通过景观区、体验区的建设,增强遗址公园的娱乐性、学习性,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多样性需求,让游客在玩、学中领略陶寺文化的魅力。
“陶寺遗址作为重要的文化文物资源,如何深入阐释、准确表达,如何高标准推动建设规划项目落地、让陶寺出土的文物真正‘活’起来,是我们今明两年最主要的工作目标。”苏毅忠说,作为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单位,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接下来将对标全国一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标准,完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管理、开发、运营等制度,稳步、高效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力争2025年实现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中国文化报 实习记者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