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名字里的古韵新风
2023-09-18 14:50: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河埠巷、黄隘巷、广塘巷、茨林口巷、桐车堰巷……8月21日,地处桂北地区的兴安县,一个关于道路命名及更名的公告广受关注。其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地名有19个,均为水库移民迁徙之前的村庄或地理名称,寄托着移民浓重的乡愁。

地名映照着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人群迁徙历程与情感,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兴安更是如此。公元前214年,秦朝为统一大业在兴安县境内成功开凿灵渠,兴安因此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秦人筑城护渠,派吏治辖,是历史上广西境内最早列入中央政府统一建制的县之一。

据记载,历史上,兴安曾名全义、德昌。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与宋太宗赵光义名相讳,取“兴旺安定”之意,把县名改称兴安县。如今,兴安县是“全国矿粉之乡”“中国毛竹之乡”“中国银杏之乡”“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是真正“兴旺安定”之所。

和县名一样,兴安县的很多乡村地名也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桂林市区有座天下闻名的象鼻山,而兴安县也有座象鼻山,它以村名出现在古籍里,是湘漓镇麦源村委所辖的一个自然村。

象鼻山村有数百年历史,村民皆陈姓,现有300余人。据《陈氏族谱》记载,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陈亮公由湖南零陵县西乡咸阳里聊美村迁居至此,并以村后龙山似一匹大象而为村子命名。兴安县的东南坪、社背和全州县的大塔村等陈氏,皆从象鼻山村迁居繁衍。

据清乾隆年间《兴安县志》“乡都”篇里记载,象鼻山村古属临观里,属于东七都二图四甲辖五村之一,“去县十里”叫象鼻山。清道光年间以及2002年和2019年版本的《兴安县志》中,均有象鼻山的相关记载。

和象鼻山一样,兴安镇福在村委所辖的松树山自然村也是以地貌命名,此地因自古以来遍地生长参天松树而得名。村庄地处千古灵渠之畔,与著名的湘江战役纪念碑园毗邻,古商道穿村而过。松树山村地势平坦,山清水秀,土肥地沃,人杰地灵,是兴安县有名的灵渠陡军文化村落。

松树山村宿氏来得最早,距今已有500多年,后逐渐搬迁至附近的茄子塘、霞云桥村。据清乾隆和道光年间《兴安县志》记载,松树山村古属西乡厢外六甲之村,名为松山头。村中乾隆四十年(1775年)立宿门文氏墓志,已有“松树山”地名。

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朝廷派严震直修灵渠。宿氏先祖从山东奉调来广西“勤王戍边”,后协助严震直疏浚灵渠,于是留守兴安。宿氏也因此成为管护、服务灵渠长达500多年的陡军。从开基祖宿押儿,到清末民初曾担任过灵渠渠长和渠目的宿昌用、宿昌定兄弟,他们都曾经是灵渠陡军制度的见证人,为灵渠的修缮、运营与管护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世袭护渠守陡的家族文化现象,在国内罕见,近几年已经引起新闻媒体和文史专家的关注。灵渠陡军文化、陡军村落与灵渠陡门日渐成为灵渠文化研究的热点。

清代越南使者裴文穓在过兴安陡河时,曾作诗《登松山偶笔》,记叙了其所闻所见,诗中有“山下数家村,山上松欹墙”“此中多老人,问讯揖余详”“愿作太平民,白头终此乡”等句,从中可窥见当时松树山村的迷人生态村貌与朴实尚礼的民风,展示的是一幅桃花源式的宜居画卷。

与象鼻山、松树山不同,崔家乡的崔家村以村民姓氏命名。在古代,从兴安县城到桂林府,有3条主要通道:一条是沿灵渠走漓江水路,过灵川县境至桂林;一条走陆路湘桂古官道,经过兴安县严关、溶江和灵川县三街到桂林;一条是沿海洋河两岸走古商道,经过崔家、高尚、海洋坪或者长岗岭至桂林。

“由于坐落于湘桂走廊古商道上,客商来往频繁,商贸比较发达,因此,崔家村是一个多姓氏聚集而成的村落。”崔家村的村民说,村里的原住民主要有徐、伍、唐、肖、崔、蒋等姓,后来,徐姓和伍姓陆续搬离,而今居于此的有崔、唐、萧、蒋、侯、王、刘等姓。全村现有203户750余人,其中崔姓常住人口500多人,为村里最大姓氏。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当年从兴安到桂林,就是走崔家经高尚与海洋坪至桂林这条古商道的。与当年的山高路远地偏僻不同,如今的崔家古村,经过近年来的环境综合整治,已经发生巨变。道路干净整洁,除了原有石板路和钉子路外,又将各条巷道铺设了青石板,门前屋后修建了花圃,维修了毁损古民居,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前海洋河畔修建了崔家农庄等旅游接待点,打造了茶花园等农业观光基地,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魅力新农村已初放光芒。

象鼻山、松树山、崔家村是兴安县古村地名文化多彩的缩影。近年来,兴安县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灵渠地名文化资源,注重利用灵渠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街巷道路命名,丰富了地名的文化底蕴。今年8月的兴安县地名命名公告中就有一些寓意深刻、通俗易懂的名字。比如,兴江巷、盛江巷、福江巷等,取川江水库中的“江”,用“兴、盛、鸿”表达移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及对故居川江的怀念;秀川巷、裕川巷、祥川巷等,取川江水库中的“川”,用“锦、秀、丰”寓意前程锦绣、生活丰裕、邻里祥和;坪昌巷、坪荣巷、坪贵巷等,取“坪”意指金石坪寨村,让后代子孙牢记其是从金石坪寨村搬迁而来,用“福、贵、荣”等词寓意百姓在坪寨定新居乐享泰康、吉祥盛旺、福贵荣昌;惠通路跨灵渠,城北公路铁路在此交汇,用“汇通”的谐音“惠通”,取交通惠泽百姓之意;建新巷、建明巷、建德巷等,取“新、业、明”等寓意建设新家园,树立明德砺志、振兴中华的社会风气,让生活更美好。

“一个好的地名,会让人产生探究的冲动,会留下美好的印象,令人记忆深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岑学贵说,乡村地名是当地乡土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村子里色彩斑斓的历史脉络。(中国文化报 记者宾阳 通讯员杨迪忠)

编辑: 张芮(实习) 责任编辑: 孙红亮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