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现场
作为一种礼仪性图像,祖容像是我国古代祖先崇拜行为的特殊产物,存在于皇家祭祀和民间祭祖的行为中。祖容像在绘制时注重如实地反映祖先样貌及所穿服饰,是中国人物绘画的集大成。几经流传,逐渐成为中国人物绘画中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一个特殊分支。另一方面,祖容像作为祭祖文化的象征物,是维系家族情感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内涵,它与祖先崇拜、家谱及家庙制度一起,组成了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所遵守的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昭穆礼教”“俎豆馨香”等传统敬祖观念的现实实践,甚至在艺术、政治和社会多重关系之间互相影响。
近期,“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开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明清祖容像藏品,数量可观,质量也属上乘。此次展览,是在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精品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策划生成,绝大多数藏品为首次展示,内容包含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祖容像。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多罗顺承郡王家族祖容像”,自第七世多罗顺承忠郡王诺罗布至十二世多罗顺承简郡王伦柱共6代郡王、5代王妃,共计11幅作品。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代王府祭祖规制,也可通过作品的不同绘制风格了解清代北方祖容像绘制技法和样式的演变。
祖先崇拜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在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的祭祖传统发展中,祖容像应运而生。事实上,祖容像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尸祭礼。尸祭礼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通过活人扮演成已故祖先,接受亲人的拜祭。秦汉之际,以木制作的神主受祭取代“尸祭”而盛行。唐宋时期,敦煌社会上层人物多在晚年或病危时请当地有名文士为其画像作赞,即“邈真赞”。“邈”即描绘、图画,“真”即人物肖像,“赞”即称赞、颂扬。邈真赞,即人物像赞,为的是留下生前容貌德业,以供家属、子孙、门人弟子祭奠瞻仰,并用以训诫、劝勉后人。彼时,此类画像供子孙瞻仰的使用功能已经形成。到了宋代,绘制祖先画像用以祭祀的情形较为普及,且当时人绘制祖容像的水平并不低,几可“如生”。
值得注意的是,隋唐以前,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这种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下移,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祖容像则成为民间祭祀礼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由此可见,不同于纯欣赏类的绘画类型,祖容像是在祭祖时被供置于祠堂等特定场所的、具有使用功能的图像形式,它们只出现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可以说,祖容像从被制作之初,就面临着为谁而作、放置何处以及何时被谁而看的问题。
明清时期,祖容像伴随着民间祭祖活动的繁荣而达到鼎盛,春节等节俗祭祀祖容像的情形屡见于文献记载之中,民间祭祖挂像之风甚浓。像主身份多样,或皇室贵族、文臣武将,或富绅文士、平民百姓;参与绘制的有宫廷画家、文人画家、民间画师;风格迭出,流派纷呈,有效扩展了祖容像的创作规模和审美层次。这一时期,既有彰显庙堂威仪、融合西画技法的佚名精品,亦不乏文心传意的名家佳作、妙法传神的民间范本。基于既定主题,丰富多样的技术语言及表现力使祖容像实现了由“图”至“画”的转变。祖容像的创作在聚焦祭祀礼仪、家族血缘与身份、注重功能性之“图”的基础上,逐渐转向将传统写真技法与西画技术语言有机融合、强化审美性之“画”,借之足以窥见明清肖像画不同以往的时代荣光。
现如今,大多绘制精细、具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祖容像多存在于国内外的收藏者、美术馆、博物馆、研究机构中,但是其重要的美术学意义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汉唐以来的人物画传统逐渐被边缘化、文人画占据主流的情况下,祖容像作为中国人物画史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因其功能性得以继续发展,祖容像绘制多写实传神、绘工精细,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我国传统人物画的“余脉”。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看来,祖容像的历史与人文内涵在于,除了传承人物画的绘画传统,祖容像更重要的是使像主的后人相信,只有毕肖的细节才是祖先“显灵”的保证,也才能起到连通祖先与子孙的桥梁作用。因此,像中人物的服饰纹样、座椅、背景陈设及像赞文字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反映了像主的身份,也为我们研究乡土社会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及世俗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另一方面,人们通过祭祀祖容像的方式缅怀先祖,相信逝去的祖先会依托祖容像对现世子孙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和制约,当其在现实中遭遇困境时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呼应。
“如今在各种展览和收藏品中见到的祖容像,大多已抽离出原有的祭祀文化语境,不再供礼仪之用,它们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仅为一种图像符号,供人们赏析其毫发毕现的精细画功,并在此过程中猜测像主身份、生长背景以及其他历史信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有关人士说。(中国文化报 作者邱武霞)